2018 第 二 屆 拾 光 影 劇 大 賞
電 視 部 門 → 入圍名單|年度Best 5 榜單+特別賞|年度台詞|年度編劇
電 影 部 門 → 入圍名單|年度Best 10 榜單+特別賞|年度台詞|年度導演
專 題 文 章 → 2018電影總評|2018電視總評|影評?心得?傻傻分不清楚
是枝裕和這個名字應該可以說是今年電影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一個名字,這位靠著電影《小偷家族》成為第三位拿下坎城金棕櫚獎的日本導演今年可說是大豐收,但對於一直有在看日本電影的人來說,是枝裕和絕對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我第一次看是枝裕和的電影是《橫山家之味》,是6年前的事情了,從那之後我一直都有在看是枝裕和的電影,雖然我算不上是「是枝粉」,但是他導演的14部劇情長片我已經看過11部,因此這次的專題想要聊一下是枝裕和的創作脈絡。
「家庭」這個主題在日本電影裡面一直是一個非常重要而且通俗的題材。從小津安二郎到山田洋次再到是枝裕和,日本電影長久以來都圍繞在家庭這個議題上,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對於家庭的定義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說法。到了2018年,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真的還能夠代表日本的家庭型態嗎?我想是枝裕和已經一直在用他的電影給我們新的答案。
《幻之光》幻の光|是枝裕和|1995年
其實是枝裕和並不是一開始就在拍家庭題材的電影,應該說「家庭」是他後來漸漸找到能夠表現他想說的內容的一種故事類型,但是他的電影真正想呈現的主題其實是「生命」的生死和意義。他的第一部電影《幻之光》和第二部電影《下一站,天國》都不是直接描寫家庭的電影,卻都在探討生命的本質:究竟生與死之間存在著何種連結?又或是生者與死者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影響關係?
《幻之光》跟《下一站,天國》的畫面是極其優美的,跟是枝裕和後期偏向寫實、日常派的構圖風格其實非常不一樣,有點類似小津安二郎的那種極其方正、規矩的構圖,但是搭配上故事的主題反而給人一種近似不真實的感覺,或者說那些畫面給人的感覺很接近死亡所帶來的靜謐感。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誰も知らない|是枝裕和|2004年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是是枝裕和第一部家庭主題的電影,這部電影現在看來有很多可以跟《小偷家族》互相呼應的地方,比如說這兩部電影都是有關虐待兒童和拋棄子女相關議題的作品。《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是用一種類似紀錄片的手法紀錄著這群被媽媽拋棄在家的兄弟姊妹的故事,其實是枝完全沒有刻意營造悲慘或是殘酷的氛圍,但是當攝影機只是冷冷地紀錄著這群孩子每天的生活點滴時,那種近乎「恐怖」又無可奈何的殘忍是壓倒性的。
所以我一直覺得是枝裕和前期的作品都偏「冷」,或許也跟他在進入電影圈之前是拍攝紀錄片有很大的關係。他早起的作品幾乎都不帶太多情感,只是客觀地紀錄著這些故事。從《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中妹妹被塞進行李箱中的遺體、《海街日記》中的三場喪禮到《小偷家族》中被默默埋葬的柴田奶奶,不難發現「生死」這個主題其實一直貫穿著他的作品。
《我的意外爸爸》そして父になる|是枝裕和|2013年
經過了《橫山家之味》和《奇蹟》這兩部比較溫馨寫實的家庭電影過後,是枝裕和在2013年的《我的意外爸爸》第一次觸及了關於「血緣關係」這樣的家庭議題,這也是是枝裕和不再只是默默紀錄,而開始在他的電影中放入批判性內容的起點。其實從《奇蹟》開始,是枝裕和就已經在「拆解」他的作品中的家庭結構,比如說《奇蹟》描述的是一對因為父母離婚而分隔兩地的兄弟,但是到了《我的意外爸爸》之後,拆解的程度就更大了,不只是血緣之內的拆解,也開始觸及了血緣之外的家庭關係。
而在那之後的《海街日記》則是在描述家庭「重組」的過程。這部描述三姐妹跟同父異母的妹妹之間相處故事的作品,重組的是「血緣內」的家庭關係,相反的,最近的《小偷家族》則是描寫「血緣外」家庭的重組過程。其實在看《小偷家族》的時候,有很多概念跟坂元裕二的《Mother》很相似。安藤櫻說:「生下小孩的人,就能夠當母親了嗎?」事實上跟《Mother》的其中一句台詞可以互相呼應:「母親與孩子之間,從來就不是選擇與被選擇的關係,只是因為相遇了而已。」
《第三次殺人》三度目の殺人|是枝裕和|2017年
身為電影導演的是枝裕和跟電視劇編劇的坂元裕二其實一直是惺惺相惜的關係,是枝裕和曾經數次跟坂元裕二有過對談和共同舉辦講座。可以發現他們其實是兩個性質很相似的創作者,只是一個在電影圈,一個在電視圈而已。是枝很多次表示自己是坂元的忠實粉絲,其實這兩位創作者都特別喜歡描寫「兩元對立」的議題,不管是善與惡的二元對立或是有血緣跟沒血緣關係的二元對立。
比如說去年的《第三次殺人》其實跟坂元裕二的《儘管如此,也要活下去》有不小的連結性。《第三次殺人》想要表達的是善惡其實是非常模糊的,殺人犯在作出殺人的舉動時,他的動機和造成的結果並不一定是完全的「惡」,而負責檢察官所裁定的結果也不一定是絕對的「善」。《儘管如此,也要活下去》則是一部描述被害者家屬與加害者家屬之間的故事,這兩部作品其實都在挑戰著善惡之間的二元對立,以及所謂的「被害」跟「加害」其實沒有明確的定義跟界線,而是看你站在什麼樣的角度去看而已。
《小偷家族》万引き家族|是枝裕和|2018年
今年的《小偷家族》可以說是是枝裕和集大成的一部電影,我覺得有點像描述社會議題的《第三次殺人》加上描述家庭議題的《我的意外爸爸》的綜合體。這部電影的內容在講家庭,但其實也在講整個社會,融合了兩種層次的二元對立,一個是探討「偷竊」這件事情的善惡對立,另一個則是有無血緣與家庭之間的對立關係。柴田一家靠偷東西度日是犯罪、是「惡」的,但是他們卻也靠偷竊「偷」走了一份家庭的羈絆,這點在法律上看來確實是犯罪,但是在人情的層面卻無法被斷定到底是善還是惡。
如果說小津安二郎跟山田洋次的電影是典型的日本家庭的話,那麼是枝裕和就是一個不斷與時俱進,不斷變形、拆解、重組,不斷呈現出不同型態的家庭的導演。時至今日,家庭已經不再是關起門來自己家管自己家就好這麼私密的事了,而是成為了一個值得大眾去審視的社會議題。家庭有很多的可能性,可以是有血緣的、可以是分居的、也可以是同父異母的,以及沒有血緣關係的⋯⋯ 但無論是什麼型態的家庭都必須要有羈絆。「到底家庭的本質是什麼?」是枝裕和在他的電影中不斷丟出這個問題和不同的答案,《小偷家族》中這個用「偷東西」所組成的「家」告訴我們,羈絆是可以跨越一切血緣及外在的阻礙,而沒有這樣程度的「羈絆」不配成為一個家庭。
延伸閱讀
【影評】是枝裕和專題系列—《下一站,天國》:回憶所承載的生命重量。
【影評】是枝裕和專題系列—《花之武者》:逃避雖可恥但有用,報仇之前先和好。
【影評】是枝裕和專題系列—《海街日記》:家庭的重組、追憶與釋懷。
------------------------------
2018.12.1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