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看的最後一部電視劇是艾瑪史東跟喬納希爾主演的Netflix的原創影集《狂想》。美劇我看得不多,是這一年來才開始接觸的,之前一直非常無法理解美劇的換季(seasons) 制度,因為我覺得故事本來就是有始有終的,但是美劇經常不斷續訂,導致好看的影集就必須一直繼續拍下去,直到拍到最後品質變差了才能完結。當然也還是有很多優秀的美劇,但是一部劇要拖到10幾季(相當於6~8年)才能完結我覺得實在太拖了,這是我一直不太喜歡看美劇最主要的原因。因此我是在看完這部電視劇之後才知道原來美劇還有一種類型叫「有限影集」(Limited series),意思是一季就完結或是續集是沒有任何連貫性的劇集,《狂想》就屬於這個類型,所以看完之後至少不用苦等第二季(目前也尚未有續集的消息)。
看《狂想》的過程很有意思,雖然我覺得不至於說好看到窮追不捨的程度,但是看的過程很像在玩拼圖或是解謎一樣,每看一集我們就會對主角的過去和內心更瞭解多一些,也會冒出更多好奇的地方。雖然《狂想》的題材是偏向科幻和心理的類型,一開始可能會覺得有點難懂,但撐過第一集之後其實故事就變得非常簡單,與其說是腦洞大更不如說這是一部很會玩的美劇,劇情真的完全神展開!Maniac(瘋子)這個片名其實不只是在指主角,更是在指這部劇本身吧!(笑)
《狂想》並沒有明確的背景設定,但是我們可以假設它的時代背景是來自於一個跟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非常相似的平行宇宙,這個平行宇宙看似來自未來,但卻是一個很有「復古」感的未來。比如說NPB實驗的介紹影片就非常明顯是80年代的影像風格,而且在《狂想》的世界中,日本變成了世界強國(就像美國之於我們的現實世界一樣),NPB這個公司本身就來自日本,主要的幕後大佬也都是日本人,《狂想》透過很多這種「大部分很像真實世界,但是又有一些地方不同」的矛盾點來強調人的心理就跟這個虛構的平行宇宙一樣充滿矛盾。
「也許這是偶然,也或許這是必然,這隻發生變異的阿米巴原蟲成為了地球所有生命的祖先,這些生命轉而讓地球充滿氧氣,為各種形式的生命鋪路,出現了更多靈魂、更多連結、從而有了更多新世界向外開枝散葉⋯⋯ 當這些大自然的力量會合時,無論是天體碰撞或是生物結合,都展現了我們親密關係的無限潛力,這個事實也延展到人的內心。」-ep1
第一集稍微有點艱澀難懂,乍看之下《狂想》好像是一個很複雜的燒腦故事,但事實上越到後面其實故事也就變得越簡單。簡單來說,《狂想》是一部描述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以及心理創傷的故事。故事中的世界似乎想要根除一切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就是試圖消除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例如NPB的藥物實驗就是在試圖取代人去找心理醫師諮商的行為,「只要透過吃藥,不需與任何人溝通就能消除心理創傷以及憂鬱」是這項藥物實驗的宗旨,所有的受試者也被禁止互相交流。
這項藥物實驗分成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服用A藥物,受試者服藥後會重新體驗到心裡最深層、痛苦的心理創傷,也就是把痛苦從潛意識中挖出來的過程。第二階段是服用B藥物,B藥物的作用是顯示出人對這個創傷所建立的防衛機制以及各種盲點,《狂想》花了最大的篇幅在描寫這個階段,也是整個故事最有趣的地方。第三階段是服用C藥物,C藥物的功能是讓受試者能夠與它們的心理創傷「對峙」並成功克服創傷。簡單來說,這項藥物實驗想要透過顯示→尋找弱點→對峙攻擊這三個階段去克服人的心理創傷。
歐文:「我有個計畫,我們一起到某個地方,我們在車上,開得非常快。有人在追我們,我不知道他們是誰,有點像在逃亡,然後我就只是笑了。我臉上掛著巨大的笑容,笑到嘴巴都痛了,就我們兩個人互相照顧彼此⋯⋯這太蠢了。」
安妮:「我不覺得這聽起來很蠢。」
科幻加上心理這兩種題材很容易讓觀眾產生距離感,說到這兩種題材好像就很容易聯想到科技控制人腦啊、複製人啦、反烏托邦啦這一類複雜嚴肅的劇情。《狂想》劇情其實很微觀,這不是一個大架構、大世界觀的故事,相反的,其實《狂想》非常聚焦在主角心理狀態的描寫,科幻只是一個包裝手法罷了。歐文在家裡被視為患有精神分裂的瘋子,在家裡沒有任何地位的他被要求幫哥哥做假證,因此他也陷入了兩難的焦慮之中,安妮的心理創傷則是在幾年前因為開玩笑惡整妹妹,因而發生了嚴重車禍,妹妹也因此去世。
雖然這項藥物實驗一直試圖減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但隨著故事發展,我們卻發現這項實驗其實就來自於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James跟他母親之間的關係導致了這場實驗的誕生。因為人與人之間有親密關係,因此我們才能夠擁有不同的情感,也因此讓我們擁有心理創傷,而這樣複雜而深層的情感關係又怎麼可能是可以透過藥物來解決的呢?因此到後面實驗也變得越來越不受控制,最後只能失敗收場。
前面有提到《狂想》花了最多的篇幅在描寫B藥物的實驗階段,10集裡面大概有一半都停在這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歐文跟安妮會化身成不同的身分進到各種不同的時代背景中,例如80年代的夫婦、中世紀的精靈等等。我覺得中間這五集是《狂想》最瘋也最有意思的部份,當歐文跟安妮進入到不同的身分,化身成別的角色之後,他們的心理創傷仍然如影隨形地跟著他們,歐文不斷成為為了家人而犧牲的角色,安妮經歷過的車禍也不斷以各種形式出現在B階段中,在這個階段我們可以仔細觀察角色的「盲點」藏在什麼地方,我覺得是這部劇最有趣的地方。
安妮因為一直很內疚,甚至服用了A藥物不斷夢見那場車禍來思念妹妹,或者說她一直透過這種有點自虐的方式當作贖罪吧?其實她必須做的是好好跟妹妹道別,並繼續她自己的人生,但是安妮一直停留在自己的創傷中走不出來。歐文一直被家人認定有精神分裂,事實上到底什麼叫「正常人」?其實根本沒有絕對的正常人,歐文只是不想作假證,而不被家人接受而已,這樣看來,指著監控視頻否認性侵的哥哥反倒不是更瘋嗎?
艾瑪史東在訪談時提到這是一部關於「聯繫」的作品,其實比起去找心理諮商或是吃藥,交朋友其實才是最能夠讓心理創傷早點痊癒的方法。因為藉由親密關係造成的創傷,也必須由建立新的親密關係來修復吧?就像在這場實驗中,歐文和安妮總是默默地走到了一起,這個結果沒有人能夠分析為什麼,因為這就是屬於他們之間的緣分。最後的結局看似溫馨,安妮帶著歐文從精神病院逃出來,兩人在車子裡瘋狂大笑,就像歐文描述的那樣。但是他們笑完之後臉上卻出現了微妙的神情(這點應該是在致敬《畢業生》的結局),究竟他們真的成功逃脫了嗎?又或是這不過是其中一個階段的實驗所產生出來的夢?導演在最後留下了一個懸念,但我覺得結局應該是偏向後者。
《狂想》真的沒有想像中那麼複雜,因為它最後回到了「愛」這個主題上。我們因為愛而受傷也因為愛而痊癒,在整個故事中,正是因為安妮跟歐文相遇了,才互相幫助對方克服了自己的心理創傷。所以被認為是怪咖、是瘋子也好,不要害怕建立新的關係,因為愛就是一切創傷的良藥。
↓瞭解更多資訊↓
2019.01.12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