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7997495-4173091712.jpg

 

      《情書》是1995年上映的日本電影,當時在亞洲非常受到歡迎,這樣一部經典的作品,我今年才第一次看,實在是覺得很慚愧啊!雖然距離上映已經過了20年,但看這部電影的時候,真的完全不覺得這部片有過時的感覺,無論是故事還是畫面都很吸引人,我想真正經典的好電影,就是具有這樣的魅力吧!

 

fujii-itsuki.jpg

 

      這部電影我看了兩次,第一次看的時候完全被劇情吸引了,所以沒什麼時間去注意別的細節,只覺得真的很好看。時隔半年後,我又再看了第二次,已經知道劇情的我開始去注意導演的剪接與拍法,為什麼渡邊博子一開始要躺在雪地上呢?為什麼女藤井樹看醫生時會突然想到少年藤井樹的臉?開始會去思考這些更細節的東西,為了尋求這些答案,我也看了《情書》的小說版,小說版的確把細節交代得更加清楚,也提到一些電影中沒有的插曲。(如果是很喜歡這部電影的粉絲,還滿推薦買小說收藏的!)

 

photos_18562_1470969132_e4bde0eb46b8f32ef4b4207f5344b4d4.jpg

 

      《情書》最大的看點,就是有兩個同名同姓、一男一女的藤井樹,然後又有兩個長得一模一樣的女主角了吧?現在的青春愛情故事非常公式化,《我的少女時代》跟《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故事架構幾乎一模一樣,不外乎就是要熱血、要復古、然後最後要來個賺人熱淚。相比之下,《情書》的劇情其實是很特別而且複雜的,甚至直到現在,我都還沒有看到類似的電影出現過。

 

      我覺得《情書》可以成為如此經典的電影,「同名同姓」這個設定非常重要。雖然在現實生活中,能夠遇到同名同姓、又是不同性別的情況實在很少見,但正是因為如此,才有更多的想像空間吧?

 

miho-nakayama-love-letter-000040.jpg

 

      雖然《情書》是一部愛情電影,但其實並沒有大量描寫關於「初戀」的片段。取而代之,更多的是「回憶」以及對「生死」的詮釋。岩井俊二在受訪時說過:「回憶是推動自己現在的一大原動力。一般人以為過去是過去,現在是現在,兩者互無關係。然而在某個時機,回憶起過去的事情,自然會發現一些過去與現在的連帶關係,反過來影響了現在的自己。」

 

      博子跟女藤井樹通信其實是一種「共享記憶」的過程,透過書信往來,博子看到了她沒有看過的、藤井的另一面,對樹而言,如果沒有把塵封已久的記憶重新打開,或許她永遠也不會知道借書卡背後的秘密。這兩個女生透過藤井這一段共同記憶,對自己產生了影響。

 

      故事的一開始即設定在藤井去世第三年的忌日,渡邊博子躺在雪地上仰望天空,似乎在想像藤井墜落在山谷下時,看到的風景就是這樣的吧?三年過去了,博子並沒有從藤井的死走出來,她寄出了一封送往天國的信,但卻收到了回音。

 

      「如果你還記得什麼有關他的事,請告訴我好嗎?即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以。」

 

      雖然一開始也覺得很不可思議,但博子一直堅信著那是來自天國的回信,即使後來發現寫信的人並不是藤井,她也沒有因此中斷書信往來,反而想知道更多關於藤井的事。「那個人在遇見我之前是什麼樣子的?」也許是兩人相處的時間太過短暫了,博子開始很貪心的想要知道更多、更多關於那個人的事情。簡單來說,在博子心裡,藤井並沒有死去,即使是很微小的記憶,她也想要抓住一點「藤井還活著」的痕跡,所以她沒有對樹說出藤井已經去世的事實。

 

photos_18562_1470969105_3fb5ed13afe8714a7e5d13ee506003dd.jpg

 

 

      「我們這樣是不對的!他會生氣的!」

 

      博子放不下已經去世的藤井,以致於無法敞開心胸去接受秋葉的愛。在這邊也蠻想談談秋葉這個角色,其實一開始我對這個角色非常沒有好感,我無法理解為什麼博子明明忘不了藤井,卻又跟秋葉親吻?雖然藤井已經去世了,也沒有跟博子結婚,但我總覺得博子跟秋葉在一起的時候就像在偷情一樣。我想對心裡仍然有著藤井的博子而言,應該跟我有著同樣的想法吧?

 

      看了小說版之後,我才發現秋葉原來是個溫柔的人。他其實一直想把博子從藤井死去的傷痛中帶出來,他理性地去分析那封回信、提議到小樽去見女藤井樹,想讓博子認清事實。電影中沒有明確提到,但其實秋葉比藤井更早就喜歡上博子了,雖然秋葉總是一臉狡猾地笑,但這就是秋葉守護著博子的方式吧?如果說博子一直往死者的方向去,那麼秋葉就是那個拼命把她往生者方向拉的人。

 

1474465750-1402927957.jpg

 

      「你好嗎?我很好!」

 

      《情書》其實也是一部探討生與死的電影。最經典的那一幕,博子對著山大喊「お元気ですか?私は元気です!」時,一次比一次大聲、一次比一次激動、一次比一次撕心裂肺,每喊一次,藤井就好像漸漸從她心裡慢慢抽離一樣。

 

      其實一開始寫信給藤井的博子是想要放下的吧?也許一開始寫出第一封信的博子就已經打算要向藤井告別,只是沒想到得到了回音,因此又忍不下心想多留戀一點。對著山大喊著跟第一封信一模一樣的內容,不再是對女藤井樹的慰問,是對著死去的藤井說的,這一次,是真的說再見了。

 

      而同一時間,在病房的樹也說出了一模一樣的話,但究竟她是在對誰說呢?是藤井嗎?如果說博子放不下的人是藤井,那樹放不下的人應該是去世的父親吧?樹的父親在新年時去世,家裡忙得不可開交,母親因此病倒,樹也不能去上學,對少女時期的樹而言,父親的死就像被凍結在冰水中的蜻蜓一樣,有點不真實。

 

      「人死去以後,就容易被遺忘。」

 

      面對父親的死,樹真的一點也不悲傷嗎?雖然沒有哭,但樹一直都不肯去醫院,就是因為父親的關係。在樹發高燒病倒時,爺爺堅持要背著樹跑去醫院,樹的媽媽大喊:「難道你連這個孩子也要害死嗎!」父親的死,其實沒有人忘記。所以在醫院裡,樹問候的對象應該是一直都沒能好好道別的父親。

 

4171760_xi9qg1w_l.jpg

 

      「青春就是——什麼也沒發生過的日子。」

 

      《情書》之所以好看、可以留在影迷的心中那麼久,應該就是因為那份錯過的初戀跟遺憾吧?我第一次看的時候,在樹把借書卡翻過來的時候哭了。第二次看的時候,在樹打開門看到藤井的剎那哭了。第一次哭的時候,我真的覺得好難過啊,那是一種很無奈的悲傷,從心底滿溢而出,是一種難以形容的感覺,就像現在寫著這篇文章時一樣,很多話想說,卻全都哽在喉嚨裡。

 

      「為什麼現在才看到背後的畫像呢?」、「為什麼藤井已經死了呢?」我在心裡不斷這麼控訴著。

 

      但是第二次看的時候,我注意到藤井交給樹的那本書,我特別把那個法文書名記下來,後來查了翻譯,發現原來那本書是《追憶似水年華》。當下我瞭解了,這就是導演想傳達給觀眾的訊息吧,「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러브레터3.jpg

 

      最後要感謝《情書》留下了非常優美的原聲帶給影迷們,第一次看電影的時候其實對配樂完全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後來開著原聲帶看書時,竟然漸漸就喜歡上了。對於《情書》這部電影,最感到欣慰與感激的事情,就是只有拍出藤井少年時期的樣子,而且是柏原崇演的。完全無法想像如果加入中年的藤井會是什麼樣子⋯⋯雖然藤井就這麼去世了很令人遺憾,但也因此,他在每個影迷的心中,永遠都停留在最青春帥氣的樣子。

 

      這就是《情書》的魅力吧!

-----------------------------

2017.08.21

arrow
arrow

    維維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